跨越文化交流:Heritage Team之旅!

作者:胡萱廷

《出發:夢想與期待的旅程》

在夏季來臨的春光裡,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率領男子代表隊球員,背著裝滿夢想與期待的行囊,舉辦了首屆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。他們先是於5月23日前往美國東岸,與多位北美球員們相見,除了訓練和交流,雙方還一起參加了《Heritage Cup Tournament》錦標賽,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特別的時刻,不僅在球場上展現彼此的袋棍球技巧,也在場外建立了短暫卻難忘的初識。接著,在6月22日再次集結於美西聖地牙哥,展開了長達兩周的訓練,為的是提供本土和北美球員之間更多互動和密切相處的機會。

這趟旅程在每個人的眼中,不僅閃耀著追求新挑戰的光芒,更是一次文化交融,一個讓中華隊與世界接軌的契機。他們在美國與當地來自不同背景的球員交流,通過一系列的訓練,學習新的技巧,更擴闊自己的視野。這不僅能提升他們的技術,並深度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彩風貌。

 

圖為出發前男子代表隊於桃園機場大合照。

 

《學習:初識與體驗的日子》

在北美的日子,不論是男子代表隊或北美球員,彼此的生活皆是充滿了挑戰。當開始與來自不同背景的球員交流,從第一次見面、談話、相處及合作,漸漸的從對方身上學習到了新的觀念和策略,不僅在球技上取得進步,更在心靈上獲得了共鳴。過程中,一群大男孩們彼此之間的友誼和合作,完全超越了文化和國籍的差異,他們大方地分享和介紹自己,開放讓整個充滿了愉快和療癒的氛圍。

Aidan Loh,一名來自Oberlin College的大四學生,那雙堅定的目光中,充滿了對袋棍球的熱愛與不屈。自七歲起,他的生活就已跟袋棍球密不可分,遍佈全球的球場,已經成為他童年回憶的色彩。然而,在眾多的球場中,他對一個地方有著特別的情感就是他的家鄉-台灣。

他心中的目標很明確,也相當清楚自己的優勢,利用自己的經驗,帶領團隊實現目標,並為推動袋棍球運動在亞洲的發展出一份力。這次會參與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,則是希望透過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實力,讓袋棍球在台灣更廣為人知。

 

圖為Aidan(背心6號),正防守對手球員。

 

Tanner Wallen,台灣出生的泰雅族青年,七歲時被美國的家庭收養。「我有八個兄弟姐妹!」Tanner開心分享,他來自一個運動員的大家庭,而他是八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位。在高三時,由於疫情的影響,Tanner開始接觸袋棍球這項運動。他曾參與地區俱樂部球隊,不斷挑戰自己,並一直進步。這次他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到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,並希望能夠加入,以此作為與家鄉聯繫的橋樑。

 

圖為Tanner(中)

 

Jordan Wray,目前為Georgetown University大二學生,同時是袋棍球校隊的一員,從小在美國長大,三、四歲時就開始打袋棍球。他曾為Fellowship of Christian Athletes的袋棍球俱樂部效力,並在全美各地為球隊比賽。而Jordan的媽媽Julie則是在8歲時從台灣來到美國,因此Jordan在美國的生活,一直透過媽媽保持著與台灣的聯繫。他希望藉由這次的機會,更深入地了解自身文化背景,並將這份認同感帶入比賽中。

 

圖為Jordan(右二)與他的母親Julie(右四)。

 

陳品佑,目前就讀於逢甲大學,雖然球齡只有2~3年,但他的熱情和努力程度卻不容小覷。「目前逢甲大學只有我一人在打袋棍球!」平時只能透過參加種子訓練與其他球員一同練習。因此,他希望透過這次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,與北美球員進行互動和切磋,不斷提升自己的技巧和配合能力,能夠吸引身邊的同學一起加入袋棍球的行列,並期許袋棍球的發展日漸茁壯。

 

 圖為陳品佑(背心14號)。

 

林書正,本土培養的初代袋棍球員,目前有8年的打球經驗。他分享了與美國球員交流的經驗,並提到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在初期造成了一些配合上的困難。然而,經過幾天的磨合,成功培養出彼此的默契。看到北美球員在場上勇於迎戰的態度,林書正感到非常讚賞,尤其是他們的「自信」,每位球員都會主動拿球進行攻擊,這種「積極性」是應該要好好學習的。

 

 圖為林書正(中/背心18號)。

 

《連結:傳承與學習的反思》

體育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,它能跨越語言、文化和距離的障礙,把人們團結在一起。至於袋棍球,更是一項擁有豐富歷史和競技精神的運動。而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將成為了團結和文化交流的象徵,旨在讓北美球員重新連接他們的根源,促進球員之間的交流,在比賽中競爭變得更強大,同時也希望能成為團隊中每位球員一深刻的轉折點。除了深入探討了本土與北美球員的想法和心得。Aidan 、Tanner 和Jordan 也分享了參與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計畫的經歷,並反思了重新連接他們根源的真正含義。

在與中華隊交流時,Tanner發現,儘管語言和文化有所不同,但球員們的熱情、相互尊重以及對勝利的渴望,讓他找到了一種如同在家比賽的歸屬感。對於未來,他深信,袋棍球在台灣有發展潛力,並渴望做出更多的貢獻。透過這次的經驗,他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故鄉,並將這次美好體驗帶回美國的家庭中。他期待有一天,能夠帶著他的兄弟姐妹回到他們的根源,與他們的血緣姐妹和母親再次見面。

而Jordan對本土球員有著細膩的觀察,點出本土球員在防守端較為緊湊,不過打法靈活有效率,因此對球隊的紀律性和專注力表示讚賞,並對他們在短時間內取得的進步感到驚訝。而身為本土球員巫柏毅分享自己獨到見解,他表示,不同的環境和訓練模式,再加上北美球員較高大的身材,每個球員的素質都很高,同時擁有豐富的球場經驗,這些是大家都需要學習的地方。

 

圖為巫柏毅與Jordan(左)Ryan(右)的合照。

 

陳品佑也感受到了不同於以往的打球氛圍,由於北美球員擁有豐富的球場經驗,使得他們在打法上更加純熟及靈活,他滿眼發光的說:「打法很特別,像是射門、傳球相當有創造力!」。在短短幾天的相處中,他與北美球員們相處得十分融洽,彼此間的互動令他感到自在和放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Jordan的母親Julie分享,她的姐姐有追蹤相關的社群媒體平台,藉此聯繫了袋棍球協會,希望Jordan可以了解這個活動。當他們看到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計劃的資訊時,感到非常開心,認為這是她們一直在尋找的機會,也促成了這次不同文化的交流。

 

圖為男子代表隊與美籍球員們一起打球,友善教學相長並和樂相處。

 

《未來擘劃:望向2024年的願景》

協會今年首次舉辦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,袋棍球這項運動源自北美原住民部落,很開心能順利的打開這扇大門,迎接北美球員參與本土袋棍球的發展。而這次活動的宗旨不僅在於提升本土袋棍球的競技水平,更是希望能夠充分發揮在北美根源的潛力與機遇。

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全力擴大並培育這個計畫,我們熱切期待與更多有著和Aidan Loh、Tanner Wallen、Jordan Wray相同願景的球員建立聯繫。最重要的是將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打造成每年一度的活動。今年計畫的成功激發我們於明年更頻繁且更大規模地在北美東、西岸舉辦活動。

如果你對本活動有興趣,歡迎點進網址了解更多: https://forms.gle/c9hFMtkcfZByMMmx9

2024年的活動時間表將於今年十月底前發布,請密切留意我們官網: https://chinesetaipeilacrosse.org/heritage-program

 

圖為明年2024年《Magpie Heritage Program》預計行程,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聯繫我們。